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又到端午,唐人三首诗,道尽世间酸甜苦辣。

    信息发布者:薄福永
    2019-06-06 11:30:42   转载
    又到端午,唐人三首诗,道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私家视角 18小时前
    日月流转,四季轮回,又是一年端午。
    对我们来说,端午节有三个意义,一个是吃粽子,一个是想到屈原,一个是假期。吃喝是身体需要,是物质生活,而想到屈原却是精神生活,在假期,最大的就是这两件事。
    屈原是战国时期人,距离我们太过于遥远了。世事如潮,我们和屈原之间,不知更替了多少人海川流。但屈原有个“天问”,对现在的我们仍然没有明白的回答:
    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
    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
    冥昭瞢闇,谁能极之?
    冯翼惟象,何以识之?
    明明闇闇,惟时何为?
    ……
    千年滔滔东逝水,天地宇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,仍然是一个谜。
    其实,我们连对自己的问题都没有搞明白。
    我觉得,在端午,有三首诗不得不提,恰好,它们都源于唐朝。
    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; 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    这是江南诗僧文秀的诗《端午》。
    是啊,屈原毕竟已经死了,哪怕后人再怎么纪念他,到底也是一场空而已,对于屈原所受到的冤屈来说,毫无作用。
    诗人所示,简单直白,发人深省。历史的厚重幕布后面,不知道还藏有多少冤屈不得洗刷呢?
    所以,我们纪念屈原,最好的纪念就是让悲剧不再上演,让历史的长河中少一些冤魂野鬼。
    “龟为秉灵亡,鱼为弄珠死。心中自有贼,莫怨任公子。屈原若不贤,焉得沉湘水。”
    这是唐代“岭南五才子”之一邵谒的诗《放歌行》。
    邵谒一生清苦坎坷,屡试不第,三十多岁的时候才被温庭筠拉了一把,但入官后悄无声息,其人其事都没有流传后世。这样被历史淹没的才子不知有多少,邵谒还有诗留存可谓是幸运了。
    诗的意思很简单,乌龟的壳经常被古人用来占卜,所以乌龟的性命就失去了。鱼喜欢吃饵料,所以就被钓鱼的任公子们给吃到肚子里去了。而屈原这样的人要不是贤才出众,又何以沉到江底呢?
    诗言志,看其诗,邵谒已经有黑化的端倪了,用古大臣的话说就是心里对朝廷、皇帝有了怨望,是大不敬。科举的时候,考官要是看着这种向隅而泣的文风,虽有才,估计也是不会让他得中的——养气不足啊。
    其实,老子《道德经》里说,“夫谷虚而川竭,丘夷而渊实。圣人已死,则大盗不起,天下平而无故矣。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。虽重圣人而治天下,则是重利盗跖也。”
    邵谒所说,未必不是道家冲淡平和齐物的道理,有贤臣就有奸臣,这是什么时候都避免不了的。如果没有了内心的贪欲之贼,没有了奸臣,又何必贤臣?
    冤屈也罢,贤愚也好,最终都要回归生老病死。
    少年佳节倍多情,老去谁知感慨生。
    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平。
    鬓丝日日添白头,榴锦年年照眼明。
    千载贤愚同瞬息,几人湮没几垂名。
    这是浙江嘉兴人殷尧藩的诗《端午日》,殷尧藩当时的生活应该不错,好游山玩水,与沈亚之、白居易、李绅、刘禹锡和韦应物等人有往来。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山西、陕西等地他都游历过,“一日不见山水,便觉胸次尘土堆积,急须以酒浇之。”是他的名言。
    所以,殷尧藩是一个放达的人。
    而《端午日》应该是他晚年的作品,你看他发牢骚,在端午节的日子,他已经懒得悬挂艾草和驱邪符了,因为满头的白发,因为“千载贤愚同瞬息,几人湮没几垂名。”不管贤良还是愚奸,大家都是庸庸碌碌一辈子,都要走进那个良夜,人生瞬息而过,但不知谁被后世留名,谁又悄无声息地湮没。
    众生皆苦。虽然如此,但屈原就算明知会被冤屈而死,他也不会改其志向的。
    在渔夫看到他的时候,屈原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,渔夫问他何以如此,你堂堂一三闾大夫,怎么混成这个落魄样子呢?
    屈原说,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
    渔夫指点他说应该和光同尘,与世推移,何必特立独行受苦啊。而屈原的回答是,“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”
    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,以屈原之高洁,又岂会贪生怕死,随波逐流?有些人,生来就是为了发光的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